诵读科学经典 弘扬科学精神 | 彭少逸:学者本色-尊龙凯时网址

彭少逸:学者本色

 

作者:王开学

出处:《沧桑》2000年第一期

彭少逸,燃料化学家、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个直率的人,一个谦逊的人,一个自信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作者题记

  我们没能见到他,尽管有他的秘书郝文耀引荐。原因很简单,他不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他不想张扬自己,尽管这种张扬有时很有必要,他都概然谢绝。于是,我们也就成了无数失望者中的又一个。后来,当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走近他时,我们发现有关他的宣传报道实在太少了,就连他曾经主持达8年之久的可民盟山西省委,其属下的《山西盟讯》上,他的名字也不能轻松地找到。此路也不通,我们一度很茫然。但这茫然很快便烟消云散,我们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口碑材料,终于走近了他,走进了他的世界,他的人生。

  他是谁?

  动荡求学路 拳拳报国心

  彭少逸先生祖籍江苏溧阳县,1917年11月9日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世代书香的知识分子家庭。在武昌,他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大部分的学生时代,1934年,他考入了武昌省立高级中学。之后,又以优异成绩考人武汉大学化学系,1939年学成毕业。

  可以说,彭老的整个学生时代都是在动荡之中度过的,他的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正值军阀混战和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进入大学校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又在中华大地肆虐,作为战略要地的武汉就成为日寇必争之地,本已不太安静的武大校园终于支撑不住,只得迁往大后方四川乐山县。求学心切的彭少逸也随校来到乐山继续其未完的学业。对于彭少逸来说,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每与同事及学生谈及此,他都一脸慨然。而正是在这样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打下了他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大学毕业后,彭少逸先生因学业优秀而留校任教。1941年,彭老被抽调到重庆前资源委员会动力油料厂任副研究员。据彭老回忆,在这家工厂工作期间,他曾于1943年考取了赴美留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与美国是同盟国,因此美国当时对中国实行的《租界法案》中,其中有一笔钱是专门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国民党政府便利用这笔资金来招考出国

  痴心搞科研 历挫犹未悔

  1949年的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立志报效祖国的彭少逸来到了东北这片黑土地。东北是我国传统的工业区,解放伊始,国家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彭少逸学有所长,先是分配到大连大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后改为中科院大连石油研究所。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彭少逸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这期间彭老研究的重点是由合成油转化为芳烃的研究,经过3年右的时间,完成了由小试、中试到年产2000吨甲苯的半工业试验,1956年该项研究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彭少逸的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一场席卷知识界的政治运动降临了。1957年,一顶右派帽子扣在了他头上。于是,他同所有高级知识分子一样,被剥夺了科学研究的权力,被迫离开工作岗位,接受改造。对此突然的变故,彭少逸思想上非常苦闷,他不理解善意的批评竞遭到如此严酷的对待。但没有人理睬他的苦闷和叹息,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笼罩了一切。尽管彭老受到了错误的降职降级处分,而且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期间还得了严重的风湿病,他仍然坚信党,坚信人民,坚信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科学,在“劳动改造”之余仍未放弃科研的追求,许多色谱研究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后,没有几年,一场更大的、史无前例的浩劫又汹涌而至,十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知识分子仍然是运动的主角,“文化大革命”就是要革文化的命。已经靠边站的彭少逸辈,更要靠边站,而且除了精神摧残外,又多了一项皮肉之苦。戴上高帽,示众、游街、下跪、批斗、挨打,成了那个时代高级知识分子共同的遭遇。彭少逸先生也一次又一次地经受住“考验”和“洗礼”,由于“不老实”,他的一条腿还曾被“正义”的红卫兵和“革命群众”打折过。在清队时,他由于不合时宜地讲了对林彪、江青和“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井对这么多老干部被打成走资派不理解,对林彪、江青等人颇多讥讽……于是被定成了敌我矛盾,受到了更加猛烈的打击和迫害。1971年邓小平复出,他的情况有了一定的缓和,也有了一点条件搞科研工作,高效脱氧催化剂正是这一时期发明的。回首往事,彭老心情总是难以平静,他说:“差不多二十多年我是没有工作的……,所以说,我实际上参加工作的时间井不长,当时大家都进行‘劳动改造’,整个研究工作都停顿下来了,基本上没有空闲时间进行研究,这对于我们国家是个大损失。在这二十年之中,虽然我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不允许工作,但在思想上从没有放弃,没有放弃我的专业。

  成果与身等 声誉与日增

  彭少逸的一生曲曲折折。与此相适应,他的学术研究工作也几经“改行”,好在他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尤其是在催化、色谱、分析、萃取等学科建树颇丰,成绩卓著。他还是我国催化和色谱学科的开拓者之一。1980年,彭少逸由于在科技上的卓越贡献,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山西第一位中科院院士,也是目前在山西工作的惟一一位中科院院士,他无疑是山西这片黄土地上的宝贵财富。1997年,在其80寿辰之际,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对其学术生涯进行了一个小结,尽管挂一漏万,我们还是能从中窥见彭老那博大的研究体系和精深的学术造诣

  ——50年代初,我国急需增产芳烃。彭少逸当时是中科院大连石油研究所的研究员、室主任,他带领科技人员,经过深人研究,在合成汽油芳构化及铂重整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1956年,这项成果(合成汽油芳构化)荣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60年代初,彭少逸重视理论研究,并善于以理论指导科学实验。他指导助手进行的二甲亚砜萃取轻柴油中的芳烃研究,从相平衡到分析方法的建立,从实验室小试到进行中试,形成了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技术资料,使在建厂生产应用中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项成果(轻柴油芳烃萃取)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70年代末,他从改善催化剂担体表面结构概念出发,与助手一起发现并研究成功碳纤维高效脱氧催化剂。由于采用了高比表面的碳纤维作担体,使反应空速成10倍、甚至100倍地增加,相应地大大缩小了反应器,这种催化剂的性能大大超出国内外同类催化剂水平。该催化剂及其反应设备已广泛应用于脱除氢气、氮气中的微量氧气,为我国开发成功了生产高纯氢气、氮气新技术,在半导体元件等生产中用作保护气。这项成果(钯碳纤维催化剂)获1980年国家创造发明三等奖。

  ——80年代初,他悉心指导助手研究成功以碳为担体和还原剂的高效脱氧剂,它特别适用于惰性气体的脱氧。这种催化剂所用载体碳既是担体,又是还原剂,因此在脱氧过程中无须配氢作还原剂,从而使设备和工艺大大简化。以此催化剂为基础自行设计研制的氮气脱氧气体净化器已形成系列技术与产品,广泛用于冶金、电子、化纤生产中,取代相应的进口技术。这项成果(高效脱氧催化剂)获1984年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

  ——90年代,在煤基合成领域,为改善一氧化碳加氢过程的产品分布,他提出应用超细粒子的概念,制备新型煤基合成催化剂,其活性和选择性均明显超过传统的费托合成催化剂,具有突出的性能,显示出超细粒子催化剂具有诱人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为深入探索催化过程机理,他率先在国内应用动态分析法研究多相催化。即利用简单的色谱分析设备和相似的方法得到催化过程的信息,以深入探讨其内在规律。通过这种方法建立的反应、吸附、扩散统一的理论模型,较满意地阐明了烯烃加氢和加氢脱硫反应,及分子筛中的扩散过程,对多相催化学科理论的发展作出页献。

  ——50年代初,在进行芳烃研究的同时,他还瞄准处于国际前沿的色谱科技,带领助手创立若干快速、有效的分析方法,用于分析气态和油品中烃组成,这些分析方法至今在科研、生产中应用。同时在色谱理论上亦有重要贡献。如柱色谱理论塔板高度的通用表达式,保留值与丰峰宽的理论模型,程序升温气相色谱保留值的理论计算,以及纸上色谱的若干理论问题等,对色谱科技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色谱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他创立了色谱保留值测定多孔物质的孔分布和表面积的方法。彭老在色谱科技领域的开拓创新得到了同行专家的称誉。

  ——近年来,彭老在超临界流体存在下的多相催化反应进行新的开拓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另外,他与著名科学家闵恩泽、郭燮贤、高磁合译的《催化剂设计——进展与展望》一书在科技界也引起了极大地反响。

  ——1997年9月23日,鉴于彭少逸先生从事科学研究50多年来在诸多学科所取得的诸多成就,尤其是在催化科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创设于香港、志在奖掖内地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的何梁何利基金会,将1997年度的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类)授予了彭少逸先生。

  自信不可失 科学贵创新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科学的生命和真谛。彭老对自己的学术水平总是充满着自信,对自己所涉足的学科总有一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这种自信加创新,正是其长盛不衰的学术生命的力量源泉。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彭老之所以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就,就在于他总有一种不服输思想,不崇洋不媚外,敢为天下先,敢于挑战权威。

  在我国的学术界尤其是科技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一种崇洋媚外思想。这是因为我国科技底子薄,又受到历史上的影响,跟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又经过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又遭受了建国以来频繁的政治运动的影响,所以差距很大。于是,一些人就总以为外国的科学技术比中国的先进。彭老认为,这种思想决然要不得,他一方面导致在科技创新工作中胆子不大,不敢于看不起外国,放不开手脚,这样怎么可以打破枷锁,发明创造?我们承认与别人有差距是对的,但不能认为自己低人一头,这个思想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我们中的科技工作者盲从国外,比如某人的一篇文章在国外发表了,这就觉得跟在国内发表不一样;一听说外国人说好,就高兴得不得了。这种典型的崇洋媚外,是我国科学研究之大忌,半点也要不得。为此,彭老在指导博士研究生时经常强调,要他们一定要树立自信心,这样才能有所发明创造。为增强学生及年轻人在学术上的自信心,彭老还时常用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教导他们:秦始皇有一次出巡,仪仗队气势宏伟,始皇大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威风八面,不可一世。而在路旁围观的人群中,却有一个穷小子用手指着始皇的鼻子对旁人说到:“彼,可取而代之也!”这个穷小子不是别人,正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彭老说,“中国人就是需要这种骨气,多年以来,我认为自己在工作上之所以取得一点成就就是因为我不相信我搞不出外国人好的东西……”在色谱学科领域的贡献,就是彭老冲破禁锢,相信自己,敢于创新的一个成功的例子。我们知道,1961年,彭老从大连调到了太原,是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当时他是室主任、研究员。来到太原后,上级有两个东西不准他们搞,一个是催化,一个是气相色谱。为什么不让搞?当然是怀疑他们水平不行。彭少逸不信这个邪,偏要搞,用他的话说,就是要“杀开一条血路”来,拿事实证明我们可以搞。当时分析气体的碳氢化合物,一般来说是氧化铝,氧化铝颗粒内扩散阻力太大。因此彭老不用颗粒氧化铝,而是把氧化铝涂在耐火砖、硅藻土等惰性担体上。怎么涂呢?用硝酸铝盐涂在表面,效果不好,于是就用有机铝盐,如异丙醇铝。醇盐溶解于苯,把苯的醇盐液体浸在硅藻土上,然后用水蒸气通过,同时加温,表面上形成一层均匀的氧化铝膜。用这个作色谱分析,一分钟所有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全都分出来了,一个个分得清清楚楚,峰形很窄。这样就冲出了禁区,别人再也不讲彭老他们不能搞气相色谱了。

  1957年,彭老被打成右派,没有了发言权,当时不让他搞气体色谱,只能搞液体色谱。但是就在那种困难的条件下,他仍然是不服输的,他还是不相信搞不出好东西来。于是,彭老在研究纸上色谱中使用甘油作载体(传统的方法是利用纸上的水作固定液),芳烃衍生物异构体得到很好的分离。从这两件事上,彭老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搞科研工作第一条是投自己的信任票,不要觉得自已不是这块料,你认为不是这块料,什么出息都没有。要相信自己,这样才有个强大的推动力,使你去钻研,去大胆创造……

  谦逊诚美德 倾心掖后进

  从事科学研究50年来,彭少逸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报告300余篇,获得国家各种发明奖项多次,可谓硕果累累,声誉隆隆。然面对成绩和荣誉,彭老非常坦然、淡然,他总是表现得非常谦虚,并总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看待。他说:“如果你问我在科学上有什么建树,我说我没有建树,科学是有客观事实、客观标准的,不能自吹自擂……我的事,最好让别人去说。”彭老的话,渗透着作为一个正直的科学家对科学工作谨慎谦虚、实事求是的精神。1980年,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者的至高荣誉。他的论文《钯碳纤维催化剂),在催化报告会上反响很大。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始,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研究出国际上一流的东西是不多的,而彭老的成果是当时国际上没有先例的,所以搞出来之后评价很高,即使如此,彭老还是不以为然:“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个创新发展的问题。”

  彭少逸先生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有着很好的口碑,被誉为“全所科学工作者的老师”,这不仅因为他在科研工作中建树颇丰,并有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方法;也不仅因为他长期以来培养了不少得力助手,又是博士生导师;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具有髙尚的道德情操,谦虚谨慎的学风,以及善于与人协作、乐于与人交流,取得成果愿与助手分享的难能可贵的治学精神。他对前来请教的科技工作者总是热情接待,悉心教诲。1985年的《山西年鉴》上所载的1979年以来山西获得国家发明奖的科研项目中的其中两项最能反映出彭老一贯的谦逊美德和可称典型的优良学风。其一是获三等奖的《新型脱氧催化剂》,作者2人,彭老署名第二;其二是获二等奖的《3093脱氧催化剂》,作者3人,署名彭老断后。按理说,对于一个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能和彭老的名字并列在一起已经是十分荣幸的事了,更惶论把他们的名冠于鼎鼎大名的彭少逸的前面,但彭老为鼓励后进,丝毫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如此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然受到了全所以及科技界同行的普遍尊敬。

  作为老一辈的科学家,为使祖国的科学水平走在世界先进行列,从而加快向科技大国迈进步伐,彭少逸还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培养后备人才上。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上他向来比较严格,标准就是德才兼备,德才并重,而道德为先。彭老常借用我国古代评价人的一句“道德文章”来教育青年人,他说,“道德就是现在的德,“文章”是你的才,要德才兼备。“道德在“文章”的前面,这就是对人们评价首先是看道德好不好。他要求青年人千万不要忘记“道德文章”,这是几千年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道德”一词更显得重要无比。在业务上,他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自信心,要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他说:“做学问,核心一条,就是不能把别人、前人的东西认为是完美的,这样就不会有突破。”在清华、复且等高校作演讲的时候,他对大学生们讲,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投自己的信任票”,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搞出好东西来。当然,雄心壮志、自信心是少不了的,然而要实现它,还得下苦功夫,还要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不能因外物诱惑而浮躁。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彭老的谆谆教导下,他的许多年轻助手和博士研究生都脱颖而出,成为各自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同时也由他们把彭老的学术思想、学术精神带到更广阔的空间。1997年,在彭老80寿辰之际,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为表彰其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完美的人格境界,特此题词致贺:治学求真,为人师表;科学创新,造福人民。

  直率指时弊 一心系科教

  科技与教育是彭老关爱并奉献了一生的事业,几十年来他为国家的科教兴国大业呕心沥血,献计献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由于其对于科教事业非常关爱,才对现时科教界的一些不良现象深恶痛绝。他认为当前的科技界正面临着严重的道德问题,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正在向科技界渗透,科技工作者应有的实事求是精神和良好的学风正在受到干扰和侵蚀。他说:“现在有些科技方面的东西实际上搞欺骗舆论,把有些事情说得神乎其神,渲染得太过分。什么“国际一流’、‘世界领先’、‘国际首创’等字样频繁出现,这不是有科学道德的表现。”另外,对目前司空见惯的成果鉴定会,彭少逸也颇有看法:“比如现在搞个鉴定会,请了好多专家来评议,最后要签字时,有的人就是硬着头皮签的。什么原因呢?吃了人家德手软,拿着笔签吧。”如此,怎么能得到实事求是的结论呢?彭老认为,学风不正归根到底是个人主义严重,太计较个人得失,把眼前利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前几年中科院评选新院士大会期间,彭老曾遇见这样一件事:有一位某大学开发中心的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者,被揭发其论文是抄袭外国其学术刊物上的,后经审查情况属实,于是取消了该同志的博士学位导师资格。

  治国兴邦,教育为本,客观地讲,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比例都在逐年提高和加大。但彭老认为,这里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还有许多环节需要落实和完善,尤其是各级领导要切实把教育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他说:“当前,口头上大家都会讲,哪个领导不会讲科教兴国,但回过头想一想,我们真正落实了几处?近年来,国家是把教育的地位提高了,但是否将此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决策来对待?我认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是不是真正把人才培养、提高全民素质摆在那么高的位置呢?我想很多东西还有待去落实。”而且对一些领导在教育上的急功近利思想也提出批评:“现在我国举国上下,不少领导干部在投入方面都有一种短、平、快思想,希望投资立刻就有成效,马上就能获益。但是教育事业、人才培养不是这么立竿见影的事情,所以总是在教育投资上犹豫不决,其实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拿我们山西来说,教育上的投人就远远不够,我们的领导在资金分配上应该衡量轻重缓急,应该有高瞻远瞩的胸怀。但是到令天为止,中国在教育上投人,教育在国民生产总值分配中占的比值还抵不上印度。难道是我们没有钱吗?是有些钱用得不是地方。”低于时下铺天盖地得公款吃喝风,彭老更是气愤之至:“如果能把这些钱用在办教育上,能办起多少所希望小学呢?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他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共识,中国的教育事业就大有希望。”

  参政又议政 富晋有良策

  彭少逸先生1956年加入民盟,次年就被打成右派,因此长期以来在盟内是默默无闻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彭老焕发了青春,先是担任民盟山西省第三、四届委员会的副主委,之后又任第五、六届委员会主委,同时还担任着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和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重要职务。1997年,彭老主动让贤,先后从民盟省委、省人大等领导岗位退下去,但仍以民盟山西省名誉主委的名义指导山西民盟的工作。彭老在担任山西民盟主要领导职务期间,与盟省委领导班子一起带领广大盟员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履行参政党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责,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山西省的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彭少逸在民盟的各项工作中,特别着力于参政议政、1989年,他带头在《山西盟讯》上发表献计献策文章。1990年以后,他经常在民盟的各种会议上强调参政议政是民盟的主要职责,政协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要求山西各级民盟组织广泛发动盟员开展参政议政活动,围绕经济建设,以政协为渠道献计献策。他组织为民盟省委起草在省政协会议上的提案。1995年,他组织表彰奖励了参政议政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到1997年(期间彭老为民盟山西省委主委)8年中,民盟山西省委先后提交团体提案39件,其中有1件获优秀提案奖,有3件促进了两项地方法规的制定,有6件得到了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的称赞。或认为提案非常重要,对制定山西省”九五“计划和有关政府部门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甚至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或认为所提建议是可行的,将根据建议修定和完善相应的计划与措施。这些情况表明彭少逸先生带领民盟山西省委和广大盟员通过积极的参政议政,为山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时彭老还注意发挥民盟的智力资源优势,经常赴山西贫困山区开展智力扶贫工作。1993年4月,他就曾亲自挂帅,带领有关盟员赴吕梁地区考察,并与吕梁地区签订了《民盟山西省委向吕梁地区提供扶贫开发技术咨询服务的意向书》。另外,彭老带领山西民盟还积极开展扶贫教育,并在吕梁地区兴办了行知中学,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尽了绵薄之力。

  如今已83岁高龄的彭少逸还躬耕在他非常钟爱的科学园地,他的“道德文章”足为后进揩模。让我们向他致敬!

诵读人:山西煤化所 人事教育处副处长 张宏民

  • 编辑人:
  • 审稿人:
  • 下一篇:朱邦芬:黄昆先生之风
    网站地图